
在井岡山的西北面
有一個人口不足千人的村子
——渡陂(bēi)村
渡陂村革命歷史深厚
是個典型的“紅”村
在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
渡陂村有158人參加紅軍
因革命斗爭壯烈犧牲的烈士有24人

↑渡陂村老照片(由井岡山市龍市鎮扶貧辦提供)
因地處山區、經濟落后
這里曾被確定為國家級扶貧重點村
2016年至今
經過東部戰區機關的幫扶
渡陂村不僅全村實現脫貧摘帽
還靠紅色資源發展起了紅色產業
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

紅火之“變化”


修公路

蓋新房

建村部

建飲水工程
扶貧產業辦得紅火
1、 “漁光互補”產業
俯瞰渡陂村
大片藍色光伏板、小河、田地
“拼”成了一道獨特風景

這是東部戰區機關投入60萬元
幫助渡陂村建設的“漁光互補”基地
該村通過開展“漁光互補”立體開發
實現“天上發電、水面養殖”兩種收益





村民在“漁光互補”基地喂魚草
項目投入運營以來
除每年為村集體增收8萬多元外
還提供了10多個扶貧就業崗位

▲村民明梨花笑著說:
“多虧了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,
我現在是魚塘的管養員。
除了工資收入,
每年還能拿到村里的不少分紅吶!”
2、民兵連扶貧示范產業

這誘人的玫瑰葡萄
來自東部戰區機關幫扶的
渡陂村民兵連扶貧示范基地


葡萄園統一經營管理
貧困戶入股分紅


葡萄種植面積達35畝
因為水土適宜
葡萄畝產收入1.5萬元
每公斤價格達14元
每年能為每戶貧困戶分紅500多元

貧困戶還可以在葡萄種植基地務工創收
村民石太祥的幸福溢于言表:
“農閑的時候在這里做一下工,
剪枝啊,除草啊,
幫摘一下葡萄啊,
工資100塊錢一天呢!”
3、紅色旅游產業
在東部戰區機關幫扶下
渡陂村還修繕了
粟山庵會議舊址、紅軍井等紅色景點
新建了具有紅色教育功能的
“紅軍驛站”廣場等紅色旅游設施

走進渡陂村
參觀紅色舊址
聆聽紅色故事
體驗紅軍生活
各大紅色景點廣受游客好評

“小康不小康,關鍵看老鄉”
如今
井岡山老表們
不僅成功脫貧了
新房也建起來了
腰包鼓起來了
生活越來越紅火了
笑容不覺就掛到了臉上

他們這樣說↓↓↓
(視頻拍攝:汪飛 譚琳)
祝鄉親們生活過得更紅火!
作者 | 李倩 周舟 錢宗陽;通訊員 曾飛 段捷 張磊 王杰